开源万亿参数模型出山:蚂蚁集团给 AI 来了个醒世一击
早上醒来,打开手机,看到一句话:蚂蚁集团刚把一款万亿参数的开源推理模型发出来了,而且号称在代码生成能力上能碾压 GPT‑5(无工具模式)。听起来像极了科幻片里 AI 自己觉醒后对人类说:“我也要上 GitHub”。
这条新闻最初由 IT 之家报道:蚂蚁集团开源其自研的首个万亿参数推理模型 Ring‑1T‑preview,据称其自然语言推理能力在 AIME25 得分 92.6 分,超越所有已知开源模型和 Gemini 2.5 Pro,逼近 GPT‑5(无工具)94.6 分。同时在 CodeForces、LiveCodeBench、ARC‑AGI‑v1 等基准上也有亮眼表现。
当然,这不是唯一消息源。我们在各种公开报道与社区讨论里,拼出下面这个更立体的版本。
🧠 Ring‑1T‑preview 看点速递 + 技术剖析
下面这些是我从多处报道、论坛讨论中整理出来的重点(以及我自己怀疑 / 好奇的地方):
维度 | 报道内容 / 特性 | 潜在疑问 / 风险 |
---|---|---|
开源 + 推理模型 | Ring‑1T‑preview 是 Ring‑1T 的预览版,目前公开推理权重 /架构 | “开源”在 AI 界常有不同层次:是只开源码?只开推理权重?还是全开训练 / 数据 / fine‑tune 过程? |
推理能力基准 | 在 AIME25 得 92.6 分,CodeForces 上 94.69 分,优于 GPT‑5(无工具)94.6 分 | 这些分数是在哪种环境、什么条件下测的?无工具 + 有工具 + prompt 设置差异会很大。 |
多基准成绩 | 在 LiveCodeBench、ARC‑AGI‑v1 等榜单上排在开源模型前列;在 IMO/数学题上也做了测试 | 基准成绩是亮点,但实际工程任务(边界情况、异常输入、鲁棒性)往往更能反映真本事。 |
背后的架构 & 模型家族 | 蚂蚁内部称其基于 “Ling 2.0 家族 + 大型参数基座 + 后训练优化” | 在行业里,越来越多模型采用 MoE(Mixture of Experts)、稀疏激活、专家模块等设计以减轻成本。蚂蚁之前也在芯片 /模型效率方向有动作(媒体披露其降低训练成本 ~20% 用国内芯片 + MoE 设计) |
战略意图 &生态布局 | 蚂蚁借此强化自家在 AI 开源领域的影响力。最近在 “全球大模型开源生态”上也有报告/路线图推出。 | 想在开源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,同时也有“先立足国内 / 自主可控”的部分动因。开源 AI / 推理模型若用得广,蚂蚁就可能成为底层基础设施提供方。 |
🧐 较趣味/揣测点:社区有声音说,开源模型比封闭模型更容易被“印象 / hack /偏差攻击” —— Ring‑1T 是否在对齐、安全、稳定性方向下了足够功夫,是一个关键考验。
社区讨论里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声音。例如,有开发者质疑“benchmark 分数杀鸡/卖狗肉”:
“benchmark 上分高不等于在真实复杂任务里就好用,边界 case /极端输入才是痛点。”
这种声音在 AI 模型发布的时候几乎必然出现 — 各种 hype 和现实拉回的张力正是科技圈日常。
🚀 背后逻辑 & 戳中趋势:蚂蚁在玩什么大棋
为什么这个时间点要开源一个万亿参数推理模型?我们可以从几个趋势 /格局里看到野心与机会。
- 开源 vs 闭源的角力
在 AI 领域,有越来越明显的 “封闭权重公司 / 开源阵营” 对峙趋势。开源让社区 /中小玩家能参与生态,也可能带来技术输入 /创新。蚂蚁开源 Ring‑1T,是下注自己在开源 AI 的话语权。(搜狐) - 模型规模 + 推理效率赛道
万亿参数不再是只有大厂能做的“炫技”数字,而是推理时要“激活 / 执行 /能效”设计才能落地现实场景。MoE、稀疏激活、专家路由、智能调度是关键技术路径。蚂蚁之前在训练 / 用芯片 /效率上就有动作。 - 产业下沉 + 基础设施定位
如果 Ring‑1T 被广泛采用,蚂蚁就可能成为一些 AI 产品 /服务的“基础设施大脑供应商”。这跟做支付 /金融基础设施那条路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开源其实是通向广泛部署的一条路径。 - 国内自主可控 / 技术安全维度
在全球 AI / 芯片竞争环境下,中国厂商越来越强调“自主可控、核心技术自研”。用国内芯片 + 自己的模型架构 + 开源生态,是一条对冲芯片 /模型封锁风险的路线。媒体也曾报道蚂蚁用国内芯片 + MoE 架构能降低训练成本 ~20%。 - Benchmark 文化 + 宣传张力
在 AI 领域,“模型第几名 / benchmark 战绩”是科技公司重要的宣传武器。开源模型如果在多个 benchmark 上表现突出,就能迅速获得关注度、吸引开发者 /研究者参与。
所以从格局看,Ring‑1T 的发布不仅是一个模型事件,更像蚂蚁在 AI 版图里下的一子重棋:既要证明技术能力,也要开辟未来战场。
😂 幽默插句 + 吐槽 — AI 场边聊聊
- 你以为开源后模型就 “谁都能拿来用”?错——推理环境、硬件兼容性、部署成本、调优门槛都可能把很多人挡在门外。
- benchmark 分数高,是不是就比别的模型牛?未必。今天你跑 benchmark 明天你被舆论扒出一个 corner case 就出事。
- 模型发布像明星出道:得封面、得成绩、得 hype。但真正能用得上、能扛住极端场景的模型,少之又少。
- 有人说 AI 模型未来能“自己创业 / 自己开公司” ——等 Ring‑1T 太成熟了,我可能会让它去写稿赚钱 😏
📚 总结 / 思考:我们从 Ring‑1T 学到什么?关注什么?
重点回顾
- 蚂蚁集团开源了自研的万亿参数推理模型 Ring‑1T‑preview,其在多个 benchmark 上表现优异,号称超越部分封闭模型。
- 它代表一种战略:从“做金融 + 基础设施”向“做 AI 基础设施 / 大模型供应商”延展。
- 技术路径上,效率 /可控 /推理优化是重点,MoE /稀疏激活 /专家模块可能是关键变量。
- 但开源 + benchmark 成绩并不等于实际落地能力,稳定性、对齐、安全、部署成本、边缘情况表现才是真正试金石。
思考 / 提问给未来
- 在真实的工程任务里(极端输入、突发错误、边界 case),Ring‑1T 表现如何?
- 开源范围到底多大?是不是还保留一些“闭源关键部件”?
- 部署成本 / 推理效率是否能在常见硬件 /云环境下普遍落地?
- 安全 /对齐 /防滥用机制投入多少?开源容易被攻击 / 被“不良用途”利用是隐忧。
- 如果未来多个厂商都开源“万亿参数推理模型 + 自家优化”,最终谁跑得快 /稳 /便宜 /易用,才是赢家。
一句金句结尾
“真正强的 AI,不是 benchmark 排第一,而是极端输入下还能保持自洽不崩溃的那一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