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斯克押注「擎天柱」:特斯拉的新航线?

埃隆·马斯克重申,特斯拉正 “全力推进 Optimus(擎天柱)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”,并称这款机器人未来将是公司最重要的产品。这不只是“玩具项目”——而是一条可能改写特斯拉估值结构的道路。

不过,就像每条伟大道路都会有坑,这条也不例外。


🔍 吹牛还是实招?

🧮 “80% 的公司价值”宣言

马斯克最近在社交媒体(X,原推特)上说,未来 “约 80% 的特斯拉价值” 将来自于 Optimus 机器人业务。 这是他在发布《Master Plan 第四章》之后的重头戏言论。

这种话放到传统汽车厂听,可能像平地刮龙卷风——看过去很亮眼,但要真的吹起来,还得看风向。

🛠️ 量产目标 vs. 现实难题

有 报道指出,特斯拉在 2025 年要生产 5,000 台的目标,实际上非常吃力——截至中年,只完成“数百台级别”的产量。更麻烦的是,工程团队内部也在重组:Optimus 项目原负责人 Milan Kovac 已经离职,其继任者是 Tesla 自身在自动驾驶/AI 部门的高层 Ashok Elluswamy。

而在技术层面,供应链反馈称机器人关节过热、灵巧手组件耐久性低、传动器寿命受限、电池续航不足……种种“硬伤”还在等待打磨一篇 Electrek 报道甚至说,在 Tesla 的电池车间,现有的 Optimus “效率还不到人类的一半”。

🌐 地缘与材料挑战

不止内部困境——外部环境也在捣乱。马斯克曾指出,中国对稀土磁铁出口实行限制,这也影响到 Optimus 的零件供应。 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,这种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几乎成了机器人的隐形阻力。

还有一个更戏剧化的插曲:特斯拉起诉一名前员工 Jay Li,指控其带走了机器人手部传感器的机密信息,创立新公司后快速推出与 Optimus 手部极为相似的技术。这件事给本已紧张的项目增添了一层“谍战剧”气息。


🎯 概率比率:未来梦 vs 现实蓝图

项目美好愿景现实考验
价值结构马斯克预计 80% 价值源自机器人业务 电动车业务仍是主要收入来源,转型路径漫长 
量产目标2025 年预期制造 5,000 台实际已严重落后,甚至暂停部分产线重构 
技术难题灵活手、关节散热、电池续航等看似可解多家供应商反馈现阶段仍未完全解决 
战略挑战全面转型 AI + 机器人公司投资者质疑估值泡沫,市场尚未形成成熟认知
外部风险政策变动、供应链限制稀土出口限制、前员工诉讼都是隐患 

那只“能穿针引线的手”,至今还在卡关

特斯拉希望 Optimus 的手足够灵巧,能完成 “穿针引线” 这类精细动作。IT之家专文就点出,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模块。听上去有点像“先造出能抓住筷子的手,再谈做菜”的节奏。

其他媒体也指出,目前 Opti­mus 在量产工艺、关节耐用性、动力系统热控等方面还有不少瓶颈待突破。

目标 vs 实际:5000 台只是起步?

特斯拉内部曾定下 2025 年生产 5,000 台 Optimus 的目标。但据 Quartz 的分析,目前其产量仍在“几百台级别”。并且,最新一代 “Gen 3” 机型预计要到 2026 年才可能进入量产阶段。

也就是说,光是从「小批试产 → 真正量产」这一步,就可能比马斯克的宣传还要曲折。

供应链也在抢戏:稀土磁铁的“关税风暴”

还有一个不太被科幻迷们注意的现实:特斯拉的机器人也得用到稀土磁铁,而中国对稀土、磁铁出口实行了更严格审查。马斯克曾在财报电话会上称,这一出口管制可能拖慢 Optimus 的推进。 对特斯拉这种重资产、全球布局的公司来说,哪怕少一块磁铁,也可能让整条线停摆。

关键人物走了

再加一点戏剧性:负责 Optimus 机器人工程的负责人 Milan Kovac 已宣布离职,回国外陪家人。虽然 Tesla 表示这不会动摇公司的既定节奏(乐观点看),但在科技项目里,一把手换人往往意味着方向或者节奏要调整。


🔮 值得关注的未来走势(和吐槽点)

  • 马斯克曾多次表示,未来 Optimus 将占据特斯拉公司 80% 的价值。这个比例听上去有点科幻感,但也确实显示出特斯拉愿意押注未来。
  • 业内也不只有特斯拉在造人形机器人。Meta 也被曝出正在推进自己的类人机器人计划,把「软件+硬件一体化」作为核心。
  • 在机器人研发的学术圈里,有论文指出:要让人形机器人稳定工作于工业环境,光控制、维护、寿命这些 “杂活”就已经够一条路了。
  • 最后,说一句可能刺耳的:在过去的展示中,有质疑称部分“机器人表演”其实是幕后人工干预或无线控制。 也就是说,舞台效果可能比真实能力更抢眼。

🎬 结语:从科幻到工厂,还差几块电路板

所以,当你听到“特斯拉要把机器人当主打产品”这样的宣言,别光看高大上愿景,也要追问一句:它们能不能 真的 批量下来?在供应链、技术、管理、资金、政策这些接地气的地方,特斯拉还有很多题要做。

但不得不说,这条路即使不平坦,也比只造车有趣多了。毕竟,将来或许哪一天,你在家里叫一声 “嘿,Optimus,帮我倒杯水” 并不只是科幻场景。到那时,今天的种种困难,可能就像我们现在感叹的“飞船升空难”一样,听起来有点遥远但不可或缺。